傷口不易癒合怎麼辦?5個傷口治療準則、傷口難癒合原因速看
傷口不易癒合怎麼辦?傷口是身體受到損傷後,組織修復的自然過程,當傷口未能在 4-6 周內恢復,便可定義為慢性傷口。慢性傷口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,更可能引發嚴重的併發症,因此,了解慢性傷口的危險因子,有助於及早預防和治療。
常見的慢性傷口種類繁多,包括糖尿病足潰瘍、缺血性小腿潰瘍、淤血性小腿潰瘍、壓力性損傷等,這些傷口的成因各異,但都與某些危險因子有關,這篇文章將針對慢性傷口常見的原因與治療方法來詳細說明。
當傷口不癒合出水就要留意是否為慢性傷口,臨床上常見的慢性傷口主要包括糖尿病潰瘍、靜脈潰瘍、缺血性潰瘍和壓瘡等。以下是這些傷口類型及傷口不易癒合原因說明。
糖尿病患者常因血糖控制不良,導致周邊神經病變和血液循環不良,這使得足部容易受傷,而且產生的傷口容易感染且癒合緩慢。
這類潰瘍通常出現在足部足跟或腳趾,若不及時處理,很常面臨截肢狀況。
靜脈潰瘍多發於小腿,很特別的是常在內外側足踝附近,主要由於靜脈功能不全造成的血液回流不良,導致局部組織缺氧和水腫,這種情況下,傷口周圍的血中充滿缺氧及停滯的靜脈血液,使得癒合過程延遲,困擾生活。
缺血性潰瘍通常發生在腳部或趾部,因為動脈供血不足而引起,這類傷口因缺氧和營養供應不足,加上疼痛劇烈,而癒合緩慢,患者常伴隨有周邊動脈疾病。
壓瘡是由於長時間壓迫某一部位造成的組織損傷,常見於臥床或行動不便的患者,因持續的壓力和缺乏血液供應而難以癒合,尤其是在臀部和尾椎痛等部位。
傷口不癒合出水的治療方法多樣,主要依據傷口的類型和病因來選擇適當的療法。最重要的第一步,是確定傷口有足夠的血流復原,之後再選擇以下幾種常見的治療方式:
人工敷料包括海藻膠、銀離子敷料和泡棉敷料等,這些敷料能提供適當的濕度,促進上皮細胞生長,並有助於控制感染及滲液。
對於感染性慢性傷口,使用抗生素是必要的,以控制細菌感染並促進癒合。
手術清創是治療慢性傷口的重要步驟,透過去除壞死組織和感染源,使傷口回到一個新的癒合狀態。
這不僅能夠減少細菌滋生,還能刺激肉芽組織的生長,為後續的癒合過程創造良好環境。
負壓傷口治療使用專門設備創造負壓環境,有助於去除傷口滲液,加速血液循環並刺激肉芽組織生長,這種方法在慢性傷口的清創後特別有效,可以促進癒合。
高壓氧治療是讓患者在高壓氧艙內吸入高濃度氧氣,吸入的氧氣將會溶解在血漿中,而進入全身的血液循環,增加傷口部位的氧氣供應,從而促進傷口癒合。
傷口不易癒合怎麼辦?可以貼人工皮嗎?慢性傷口是否可以使用人工皮取決於傷口的性質和狀況,人工皮較適合用於淺層或小範圍的傷口,對於範圍過大、受傷較深,或是感染性傷口則不建議使用,應先進行清創,以去除壞死組織和感染源。
那麼究竟傷口應該保持乾燥,還是保持濕潤呢?其實慢性傷口保持濕潤比乾燥更有助於癒合,這是因為濕潤環境能促進細胞增生、加速膠原蛋白合成,並減少疤痕形成哦。
當傷口長時間不癒合,且未接受治療時,可能造成感染風險增加、慢性疼痛、潰瘍擴大及組織壞死,甚至面臨截肢困境!
千萬不要忽視身上無法癒合的小傷口,一旦發現傷口長時間無法癒合,應立即就醫,找出根本原因,並接受專業治療,避免病情惡化,導致更嚴重的後果。以下是傷口不癒合且未積極治療可能帶來的後果:
未經治療的慢性傷口容易受到細菌感染,使壞死的軟組織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,這可能導致局部感染進一步惡化,甚至引發全身性感染,危及生命。
持續不癒合的傷口常伴隨著慢性疼痛,這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,導致情緒低落和焦慮等心理問題,甚至進一步影響社交和人際關係。
長期不癒合的傷口可能會導致周圍組織的壞死,進一步擴大潰瘍範圍,形成更大的傷口面積,使治療變得更加棘手。
若慢性傷口發生在四肢或其他重要部位,且經過長期的治療無效,患者可能面臨截肢的風險。
尤其是糖尿病患者,若傷口未能有效治療,可能因為感染和血液循環問題導致四肢無法挽回,從而需要進行截肢手術來防止感染擴散至全身。
傷口癒合緩慢不一定是癌症的前兆,然而,如果傷口長時間不癒合且有異常變化,如出現硬塊、異常出血或皮膚變色,建議儘快就醫檢查,這可能是某些皮膚癌,如基底細胞癌或鱗狀細胞癌的徵兆。
為了促進傷口癒合,應補充富含維生素C(有助於膠原蛋白生成)、維生素A(促進細胞修復)、鋅(增強免疫力)、蛋白質(促進組織修復)等營養素。
老年人傷口癒合慢的原因通常與血液循環差、免疫力下降及慢性病,如糖尿病、高血壓有關。
除了保持傷口清潔、適當敷料外,也可以從日常飲食中加強蛋白質、維生素C、鋅的補充,或進行適當活動來促進血液循環,這些都對於傷口的癒合有幫助。
開刀傷口無法癒合,不一定是清潔沒做好,可能與感染、糖尿病、營養不良、傷口張力過大等因素有關。若開刀傷口無法癒合,應及早回診,由醫師評估原因並給予適當治療。
傷口一直好不了,除了一般外科、整形外科、皮膚科之外,也可以前往心血管外科就診。
許多慢性傷口,尤其是下肢的傷口,往往與血管問題息息相關,心血管外科醫師會評估患者的血管狀況,若發現有血管阻塞或狹窄等問題,會優先處理血管,改善血液循環,這才是促進傷口癒合的關鍵。
傷口癒合分為幾個階段,包括止血、發炎、增生和重塑。在發炎期,血管增生和發炎反應會導致傷口周圍出現紅腫現象,這是身體自然修復的表現,隨著時間推移,這些紅色區域通常會逐漸變淡。
然而,這是否會形成疤痕取決於傷口的深度、位置、治療過程以及個人皮膚的恢復能力,如果擔心疤痕問題,建議諮詢專業醫生或皮膚科醫生,尋求合適的處理方法。
傷口癒合的黃金期通常是在受傷後的48至72小時內,這段時間內傷口修復力最佳,此時保持傷口清潔並進行相應治療,可以大幅提高傷口癒合的速度和效果。
過了黃金期後,傷口的癒合過程會進入組織再生階段,這時的修復速度相對減慢,且傷口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,而影響傷口癒合。
因此,即時治療傷口是非常重要的,能有效減少感染風險、促進傷口修復並避免併發症的發生。
若傷口已暴露臟器,就不建議在血管傷口中心處理,出現此類傷口建議前往外科部就診,才能即時獲得最佳治療。
對於已出現慢性傷口問題的人來說,及早治療是相當重要的,如果您有任何傷口長期不癒合的問題,歡迎諮詢黃耀廣心血管外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