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篇文章主題為:
淺靜脈治療(微創靜脈曲張手術)如何被“無毒核磁共振全靜脈造影” 改變?
另又分為兩部份做說明分享(此篇為Part 1):
Part 1 以宏觀角度看 足部靜脈逆流病變(大隱靜脈/小隱靜脈靜脈曲張)
Part 2 足部靜脈與骨盆腔靜脈失調很可能一齊發生:病歷分享
最近本人收到了一個任務,就是受邀在“第23屆亞洲血管外科年會(ASVS 2022)”分享我最喜歡的臨床主題:無毒核磁共振全靜脈造影對靜脈曲張手術有什麼衝擊。真正的英文主題是“Quantitative 2D Phase-Contrast MRI of leg veins: How this novel tool impacts our Superficial Venous Interventions?“
在我住院醫師訓練時(2000-2005),靜脈曲張手術往往就是見招拆招,老師教的重點是在鼠蹊部的靜脈分支要好好綁,綁完後就想辦法把大隱靜脈抽掉。
在手術中沒有用超音波定位,每次手術就像是碰運氣一樣,碰到還沒變型的大隱靜脈,半小時就能收工,然而,碰到嚴重的病患,靜脈歪七扭八,往往搞的整個腳都是傷口,而開完後病患也都不太滿意。
2011年之後,調動到嘉義長庚醫院,也開始使用“微創靜脈曲張手術”來治療這類病患。在手術室處理病患時,漸漸的使用術中超音波定位,治療的方式也從原來習慣手術刀模式,變成了以針孔微創,電頻/雷射阻斷有病的靜脈。
在大部分的病患上,由幾乎看不到的傷口處置腿部靜脈曲張,得到了很好的效果,病人的滿意度提高,然而不管你怎麼用超音波圖片解釋,其實病患都不太容易搞清楚他的手術怎麼進行,在某些手術效果不如預期的病患,這個問題往往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。
在奇妙因緣下,從2017年後,我與放射科陳建瑋醫師,研發出一項特別的靜脈造影技術,可以看清楚腿部的所有靜脈,更重要的是,不須要使用有腎毒性的顯影劑,也沒有輻射線下,我們驚喜的發現除了腿部靜脈外,骨盆腔內複雜的靜脈竟然也看得到,累積了足夠的經驗後,我們把應用的經驗分享在期刊中,同時,也申請了台灣專利(I740594)。
有了這個“無毒核磁共振全靜脈造影“ 的技術後,病患的”病情了解“得到進一步的解決,我的手術計畫可以更完整,更符合病患的期待。
比如說
(已發表於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)
我們可以在手術前跟病患說明,像是 1 , 2 處的淺靜脈曲張,可以用電頻來閉合,但是在膝蓋前的混亂分支(3)就須要用小小的傷口移除它(紅色箭頭),如果想要其他更小,更彎的靜脈消失,那就須要用“硬化劑局部注射”。
有了「無毒核磁共振全靜脈造影」,在每個靜脈曲張微創手術術前,能有更好的計畫,也能與病患/家屬有更好的溝通,減少不必要的誤會。
另外在一開始提到,在外科住院醫師期間,特別困難的大隱靜脈結構,也能在術前得知,改變治療計畫,而不再須要在手術台上見招拆招,我的靜脈治療變得更精緻,更有把握。
然而,不管自己開得再滿意,有時候,病人總是有更高的期待。
這是一個阿姨有個足部慢性靜脈傷口,開完靜脈微創治療,老實說本人私下覺得開得不錯,阿姨在門診說:“怎麼皮膚還是黑黑的?”Orz
Orz阿姨!你手術前的傷口不但在流湯,而且發紅,正在蜂窩性組織炎耶!
而且你看你的術後無毒骨盆腔核磁共振造影(左邊:術前,右邊:術後),你的左腿大隱靜脈已經完全消失了!跟我手術前計畫的一模一樣,這慢性傷口有半年了,手術後才四個月,還要再給您的腿一點時間啦!
開多了靜脈曲張病患,就會碰到靜脈曲張術後復發,有時是別人的,有時是自己的手術病患。
這位病患就是我自己十年前進行“傳統手術靜脈曲張手術”後病患復發,合併新的靜脈傷口,以往外科醫師(像是我就是外科醫師出身)會覺得,外科手術會比較徹底有效,不過,隨著新的技術及科技的發明,我們得要更謹慎,更謙遜的面對各項治療的品質,不斷的精進經驗與技能,克服各項困難,完成病患的託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