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醫學材料的進步,冠心症病人多半先以心導管治療,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,心導管介入快速有效,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。如果病情已經成為複雜的慢性冠心病,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仍然為最佳治療選項。
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是目前心臟外科中最常見的手術之一,又被稱為心臟繞道手術或搭橋手術,主要是因為心臟外科醫師並未切除冠狀動脈中被阻塞或狹窄的部分。
而是利用取自身體其他部位的「新」血管,例如大隱靜脈(可以直接或透過內視鏡取得)、內胸動脈(胸腔內壁的動脈)、橈動脈(前臂的動脈)或胃的動脈,將這些血管與主動脈或內胸動脈相連接。
這種連接過程會繞過原本阻塞的部位,類似於在阻塞擁擠的高速公路上,另外開闢一條道路來疏通嚴重壅塞的血流,這樣遠端組織的血氧供應就能夠增加。
同時,原本受阻的冠狀動脈仍保留在原處,雖然工程比較浩大,但長期血管通暢度較好、效果更佳。
身體所有的血液是由心臟推動到全身器官,而供應心臟本身的營養的血管,就叫冠狀動脈。大部分人的冠狀動脈分左主冠狀動脈及右冠狀動脈,而左主冠狀動脈會再分成左前降支及左迴旋支,分別供應不同的心臟部位。
心臟繞道手術是什麼?心臟繞道手術醫學上稱為冠狀動脈繞道手術(冠狀動脈繞道術,CABG),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是利用病人自身健康的血管,藉由"繞道"的方式,除了保留原來狹窄的血管維持原來的血流,額外再造新的通路來恢復心臟正常的血流供應。
手術所須資源及時間較大,但長期效果較佳。許多國際名人,如:日本明仁天皇、美國前總統柯林頓,也都選擇冠狀動脈繞道手術(CABG)。
一般情況下,考慮使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的情況包括:
如果三條冠狀動脈都阻塞了,或在左主冠狀動脈(在分叉前)就狹窄了,一般就要考慮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。
另外,因為使用支架後須要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,如果本身有出血體質(胃出血,腦出血等),比較傾向外科繞道術。
心臟繞道手術費用會依據健保身份而有所變化,一般來說大約為6萬元(其他自費選項則需另外計算)。
手術後的平均住院時間約為10至14天,然而實際住院天數會因每位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。
在我國健保制度下還有另一種考量,因為心導管治療為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有很多自費選項,而且有時須反復介入,反而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,這時外科的心臟繞道治療顯得經濟有效。
「心臟繞道手術可以活多久?心臟繞道手術成功率高嗎?」是心臟繞道手術PTT上常見的問題,常規的冠狀動脈繞道術須要花六到八小時完成。冠狀動脈繞道術算是比較成熟的心臟外科手術,單純的繞道術死亡風險大約是5-7%。
然而心臟繞道手術成功率往往與病患的合併症(高齡,中風,腎臟功能不全,糖尿病等)、術後照顧(專業術後看護,家屬,經濟能力)和病患本身配合度有極大相關,須要依各別病患做評估。
冠狀動脈繞導術對於長期死亡風險有明顯的改善。在發表於頂級期刊(Lancet, 2018 DOI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0140-6736(18)30423-9)隨機臨床試驗中,針對冠狀動脈繞道術與支架相比,對於糖尿病多條血管病患,在五年內可以減少50%的死亡風險。
就是說阻塞程度越嚴重的病患,繞道手術會有較好的長期結果,也再度證明冠狀動脈繞道術是複雜冠心症的合理選擇。
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合併症可能包括多種風險,例如麻醉風險、手術後出血、心臟衰竭、急性心肌梗塞、腦血管病變、消化道出血、呼吸衰竭、腎臟衰竭以及傷口感染等。
這些合併症的嚴重程度會根據病人的個人狀況而有所不同。在緊急情況下進行手術,風險可能增加,並且根據病人的健康狀況而有很大的差異。
在心臟繞道手術PTT上有許多人會擔心心臟繞道手術失敗的機率會不會很高,但每個人的狀況不同,無法一概而論,建議諮詢專業醫師,醫師會根據個案評估手術風險。
一般術後約一到二週出院,一個月門診調整好藥物後,每三個月回門診追蹤治療。
心臟繞道術後最重要的是要戒除不良習慣(特別是一定要戒煙),控治血糖/血壓,適量運動及服用藥物,通常建議在三個月到半年才開始做負重工作。
如果想了解心臟繞道手術後飲食注意事項,可以詢問主治醫師或心血管外科得到最正確的飲食建議。